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疫”线零距离!6位新闻人的真情讲述

中国记协2022-01-08 16:07

一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

一场快速响应的新闻行动

他们冲进封控区

记录“逆行者”的勇毅担当

他们变身志愿者

感受“红马甲”的无私奉献

……

用速度与温度

融入同舟共济的抗疫洪流

一起来听!6位新闻人的真情讲述

人民网记者吴超:

在抗疫一线做志愿者

这次采访,我以一名志愿者的名义加入到抗疫一线核酸检测的队伍。从早上到夜间,12个小时的坚守,深度参与,让我切身体会到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苦和不易。

2021年12月25日一大早,我跟随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西安市长安区智慧新城3期核酸检测点,虽然下着大雪,气温降到了零下,但是现场的工作人员没有人畏缩,大家迅速行动,井然有序地开展准备工作。

2021年12月25日,在志愿者岗位上工作的人民网记者吴超。

老冯是该社区包抓干部,他当天的任务就是要组织协调好小区4000多人的核酸检测。而且必须在当天晚上12点之前完成。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穿上红马甲,戴好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此时,小区中心广场的临时帐篷顶上已经落了厚厚一层雪。

“今天雪大路滑,一定要保障排队群众的安全。志愿者的职责就是维持好现场秩序,提醒群众保持1米距离,保证检测有序进行!”经过简短的现场会,核酸检测工作准备就绪。

经过几轮的核酸检测,大家也都轻车熟路。不一会儿,院子已排起了长队。20余名志愿者穿行在队伍中,时刻提醒群众要戴好口罩,保持1米距离。

帐篷下,“大白”们扫码、记录、检测、收集样本,一切顺利进行。他们每做完一次检测都要把冰冷的酒精喷在手上,透过手套,能看见他们的双手冻得通红。物业和热心业主送来电暖器、暖手宝,给他们送来温暖。

“有码的这里排队,没码的带好户口本、身份证去对面排队登记,保持距离,戴好口罩。”老冯沿着队伍小跑着、喊着。

寒风夹杂着大雪,穿着雨衣的红马甲们像一个个行走的雪人,穿梭在队伍中,此时,我的手和脚已冻得麻木,需要靠小跑来驱走冰冷。

几个小时过去了,居民们都很自觉,没有发生一起不愉快事件。风雪中,有序的队伍、尽职尽责的干部、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的“大白”们、忙前忙后的志愿者,共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力量。

转眼间,天色已晚,小区楼上的灯渐渐亮了起来。雪还在下,气温下降到了零下3度,排队的群众也越来越少。“3800了,快结束了,今天非常顺利。”老冯走过来说。

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这一天我所体验的、所看到的,只是西安抗疫一线成千上万人的一个缩影。风雪中,我看到了“战友们”的全力以赴,群众的理解支持,没有互相推诿,没有拈轻怕重,更没有慵懒散的不良风气。我看到了这座千年古都在努力、在进步。

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刘潇:

隔离区里的“特殊考研”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落下帷幕,作为摄影记者,我与考生共同见证了一次特别的研究生考试。

为保证古城13.5万考生“应考尽考”,当地相关部门及各大高校不断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实时调整、完善各类措施。新增考点、送考上门、就地借考、设置隔离考场、专车一对一接送……各方全力以赴为考生保驾护航。

2021年12月25日,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刘潇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隔离考场采访拍摄。

为了能记录下这个特殊时刻,24日傍晚,我和同事抵达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这里将会有5000多名考生参加考试。

校园里,一条条写满考研祝福和抗疫宣言的横幅,让人瞬间从心底里生出温情和感动。

教学楼内,后勤人员正进行着考场内外的消杀,多名考务人员忙着布置考场,因为50多名学生志愿者当天被通知隔离,又临时抽调了多名学生楼上楼下一路小跑着帮忙。

会议室里,深夜时分,即将前往集中隔离酒店送考上门的监考老师还在接受行前防疫知识培训、准备带往酒店的物资。

考前这晚,我们一夜未眠,跟着送考上门的监考老师,看着他们凌晨1点多进入了一名考生所在的隔离酒店。处理完当日稿件后,凌晨5点多,又目睹急着赶往隔离酒店送考卷的老师全副武装做好防护后,驱车离去。

25日清晨,在风雪中,考生们陆续抵达西安外国语大学考点。B区教学楼外,一圈红白警戒线将整栋楼宇环绕,71名来自西安市封控区、118名来自管控区的考生,要在这个特设的隔离考区完成自己的考试。

我们换好防护服、戴上口罩面屏进入考场。考场内,与我们同样全套防护的监考人员守候在各自的监考教室,检查证件、核对信息。

隔离考区内设置有4个隔离考场、5个管控区考场及11个备用考场。考生们“点对点”抵离考场,午休时不出隔离考区,学校为每名学生提供免费午餐。

考生在单人隔离考场考试。

临考前夜,与学校一路之隔的城中村内有6人确诊,波及两名考生,学校连夜启用两个单人隔离考场。开考前,志愿者们顶风冒雪将考生的试卷从原本的普通考场,跑步送至隔离考区。

志愿者们顶风冒雪将试卷从原本的普通考场,跑步送至隔离考区。

校园内一棵棵大树上,挂满了各种祝福的纸条和一朵朵鲜花。其中一张纸条这样写道:

“病毒可以被隔离,但温暖不会!疫情终究会过去,静候春暖花开!”

我和我的同行们记录着这个特殊时期的点点滴滴,也期盼着,长安复开,宾朋再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总站记者吴成轩:

深入一线,无限接近事实

自2021年12月23日起,西安市对全市小区(村)、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西安按下了“暂停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总站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在副召集人王新宇的调度部署下,所有在岗人员全部深入一线进行实地报道。为探访居民生活物资保障和社区服务情况,记者火速联系中风险所在区域负责人,前往封控小区曲江公馆和园小区实地采访。

24日早8点,我和同事来到位于芙蓉东路的曲江公馆和园小区。双手消毒、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医用防护服、穿鞋套、戴防护面罩、戴橡胶手套依次完成后,我们跟随物业工作人员一道进入封控小区,为住在8号楼的李登桂老人和老伴送菜上门。我们从物业人员处了解到每天有十余名工作人员为三百多户老弱群体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随后,我们又跟随第二路防疫人员上门为即将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的考生进行核酸采样,整个流程高效进行,验码、采样、转运有序完成。同时,还捕捉到了采样工作完成后,考生与防疫人员相互加油致意的暖心画面:三位身着防护服的“大白”不约而同地向考生表达祝福,考生竖起大拇指为社区防疫人员“点赞”。

2021年12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总站记者吴成轩(中)、摄像郭升(右)采访即将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的考生。

持续两个小时的实地探访,戴着N95口罩的我眼镜数次起雾,最后只好摘下眼镜进行拍摄;笨重的防护服不透气,走起路来完全失去了往日雷厉风行的姿态;口罩在脸上勒出红红的印记,耳朵也勒得生疼。

所有这些体验无不时刻告诉我:深入一线,方可无限接近事实;排除万难,方能刻画描摹细节。

陕西日报社记者齐卉:

发现力量,传递力量

2022年1月1日零点,当我在西安国际港务区采访刚刚驶出的一列长安号时,耳畔响起了烟花绽放的声音。

抬头寻找美丽却无所踪,原来,是周边的村民为了庆祝2022年的到来,放了电子烟花而已。但我心里开出了绚烂,漾起了涟漪。

严实的口罩后面,我浅浅微笑。连续十几天奔波在防疫报道一线,感受了太多艰辛与不易。这一刻,新年新班列的发出和烟花声带来的美好,让我仿佛看到希望和曙光就在眼前。

2022年1月1日零点,陕西日报社记者齐卉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拍摄缓缓驶出的长安号。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尽管每天深入一线发回实时报道,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有太多感人的事迹没有机会深挖,有太多动情的瞬间没有足够记录。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形式为这座城市坚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幸福日子的到来赢取时间。

这些天,我们记录了很多温暖:为了让大家保持安全距离把嗓子喊哑而无法发出声音的社区干部;有冒着大雪坚定站在路口检查车辆的警察;有面对四岁女儿不敢相认的“大白”妈妈,只怕孩子哭出来影响核酸检测秩序;还有踏着大雪进入深山,为无法行动的老人上门做核酸、守好农村阵地的医护人员……

太多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奋笔疾书,让我们不舍得漏掉一个镜头,让我们恨不得将他们的身影铺满报纸版面。

而另一面,平凡人的善举汇聚成澎湃的大爱洪流:你看,残障人士为一线防疫人员制作姜茶;社区群众自发为志愿者送上饺子;孩子们通过画笔和歌声致敬抗疫一线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了,不只是“红袖章”,宁愿亏损也不让居民买高价菜的菜市场老板、为滞留西安的研究生做免费爱心餐的厨师们是“爱心大使”;一个网约车司机两天免费送了4位考生抵达考场;社区干部为隔离酒店人员送去新年蛋糕……

写着写着,又落泪了。文字是有温度的,但无法记录所有的情感。我们始终坚持发现力量,记录力量,用文字发声,用事实说话,为群众答疑解惑,助力党和政府的抗疫工作。

风雨无阻,昼夜前行。作为新闻战线的我们,必将不辱使命,誓与这座城市同进退,共担当!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记者徐钰婷:

这样的坚持,值得

在这些天的报道中,我最深切的感受可以用一个陕北词语来形容——抗硬(意为很厉害、有威力)。

在西安市未央区红旗社区采访时,我认识了一位街道办书记和一位志愿者大哥。他们大概就是一线工作者的缩影。

红旗社区最初出现过确诊病例,所以也是最早一批实施封控管理的小区,小区上千住户,但是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只有7名,这些人的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管。小区被封控后,这位书记就开始想办法解决居民吃的问题。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记者徐钰婷(左二)采访志愿者。

他联系了小区一位卖蔬菜的住户,紧接着,又发动热心住户,组成志愿者队伍,负责小区日常管理。虽然封控的时间长,但是小区秩序良好,在小区设置有“志愿者服务点”,设立了露天超市,生活必需品都能够买得到。

街道办书记说,小区现在运行这么好,志愿者、下沉党员干部帮了大忙,还有住户的配合。

采访当天,西安的室外温度只有1度,我问他们,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还要当志愿者。一位志愿者大哥说:“我们的城市现在这个情况,我也心疼我们街道办的干部,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家园就要自己守护。”

街道办书记的家,距离他每天忙里忙外办公的地方,只有五十米的距离,但是他已经有十几天没有回过家了。这就是现在抗疫一线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党员干部散落在西安的各个社区,忙起来,他们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甚至只有两小时,每天要面对各种繁杂的工作,他们很抗硬。

在回想这些采访点滴的时候,我总是会被感动。

新年跨年的那天晚上,我在交大一附院的心理卫生科采访,因为这里设有一部疫情心理援助电话,翻看来电登记本,从每一条记录后面我似乎能够看到一幅幅活生生的面孔。

直播过程中,援助电话响起,我听到护士在话筒里说“没事,你要是只想聊聊天的话,我可以陪你聊一会。”在人们无助的时候,总会有人守护着你,哪怕是一根电话线,它也是寒冬深夜里最用心的呵护。

这段时间,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用镜头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故事,我们每天出去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辛苦了”,我也想把这句话送给奋斗在一线的新闻同行,你们也辛苦了,让我们一起记录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故事,书写感动,传递温暖。

咸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洁:

一首歌的温暖

2021年12月初,咸阳市再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

咸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张洁(左)采访防疫一线工作人员。

疫情当下,笔和镜头就是新闻人最有力的武器。12月25日,咸阳市广播电视台《阻击疫情 咸阳在行动》第一期直播访谈如期与观众见面,为大家解读当前的疫情形势,普及防控知识。虽然直播只有短短20多分钟,但这背后,从约访谈嘉宾,确定访谈提纲,再到直播录制,是我们台前幕后近10位同事的辛勤付出。加班改稿、加班录制、加班剪辑拆条……每一个人都主动作为,没有半点埋怨和不满。

在咸阳市区,有很多西安咸阳双城生活的居民,我们单位也不例外。在西安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按照咸阳的防疫政策,许多同事被要求居家隔离,到12月29日,我们部门就只剩下我一个没有被隔离的编辑。但隔离并没有隔断工作,同事们纷纷用手机记录着社区送暖心蔬菜、防疫一线老党员志愿服务等感人的短视频故事。

在采访一线,我们也亲眼见证和记录了许多温暖感人的瞬间。

交通查控站上,一位患骨关节滑膜炎的老同志坚守在一线,医生建议他赶紧住院治疗,可是他放不下手头的工作,忍着疼痛依然坚守岗位。我问:“您生病了还坚守在一线,为什么?”他答:“没啥,就是做咱应该做的。”

在冬夜凛冽的寒风中,医护人员为群众采集核酸,手冻得僵硬,还要不停地用冰凉的消毒剂做“手消”,长时间不断地重复动作,手已经渐渐失去了知觉……没有人比一线医护人员更加辛苦,我们只能记录下这些让人心疼的瞬间,让更多人看到,呼吁大家更好地配合,让他们更加快速高效地开展工作。

2022年,新年的第一天上午,当我们赴咸阳市阳光美域小区核酸检测点采访时,恰巧遇到中华路小学小朋友给现场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唱歌,一首《听我说谢谢你》,情感充沛,真挚感人。唱出了小朋友的感谢,也表达了在场每一位市民的感激之情。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段感人的瞬间,想让大家在歌声中感受咸阳人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力量。

    栏目排行

    全站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