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一个华州赤水人看到的桥上桥的变迁

华州文史荟萃2021-11-10 23:02

我看到的桥上桥的变迁

作者 刘亦农

我家住在渭华赤水河桥上桥紧东边,从我记事时起到现在七十多年了。我想:本文要叙述桥上桥的变迁,还是从周围地理环境说起吧。

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赤水河的沙子上世已经挖完了,这是挖完不久的桥上桥的状况。

1953年我在华县赤水水城堡上初小,水城堡的典型特点就是水围城,村子周围的水可以划船,用鱼鹰(鸬鹚)捕鱼,我亲眼看到捕获的最大的鱼有一二十斤。这里的水主要是赤水河里的水渗过来的,因为当年赤水河的河床比两岸高,渗透量大,水在村子西北角汇成一大渠水,向北穿越赤水街,穿越老陇海铁路,加上沿途接收的许多小渠水,一大渠水直接流入渭河。

过去我们赤水一带的农户人家,大多都种水稻。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关中大旱遭年馑,老人告诉我们:赤水的水稻地因为旱情种了玉米,反倒是大丰收。外地灾民成群结队要饭的,大一点的姑娘只要管饭,谁要就跟谁结婚;小姑娘可以当童养媳,谁收留长大了跟谁结婚。外地当年饿死人很多,我们赤水许多人反倒喜气洋洋的结了婚。所以老年人常说:“收了华州饿死九州,收了九州饿死华州”。今年(2021)我们赤水一带田地成了汪洋大海,我们最怕水灾啊!

今年十月,即前几天我回赤水老家拍照的。这是赤水河东边农田,积水已成汪洋大海了,水上已布满了浮萍,农民颗粒无收啊!

1957年我到赤水河桥西二完小上高小,1959年考上渭南县赤水初级中学。二完小门前就是一渠水,向西穿过西赤水街,再和一些小渠汇合,向北流入赤水老火车站东边的百亩莲塘。渭南赤水中学在西赤水街南,学校南门有一大泉眼,泉水不停向上翻滚,形成一大渠水,向西再向北同样也流入百亩莲塘。1933年前后修建陇海线赤水火车站时,征了几十亩地取土,垫高赤水火车站。这几十亩地因取土而成了大池塘,农民在里面种莲菜,因为面积大而成为一景,人们称它为百亩莲塘。赤水中学的泉水和西赤水街的几渠水流到莲塘,在莲塘北面又形成一大渠水,穿过铁路流入渭河。

挖沙后对损坏了的桥上桥进行了修缮,这是进入本世纪后桥上桥的状况。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赤水河桥上桥。从西域各地经西安到中原,或由中原经潼关到西安,千百年来,此一线都是重要的驿路官道。据渭南华县两县县志记载:在清朝以前过赤水河的是一座木制结构桥,到清康熙六年(1667)改建为九孔大石桥。赤水河为秦岭北麓九峪十八叉的水系汇聚而成,经常爆发洪水,山洪不仅挟泥沙而下,而且一人高半人高的大石块,也被洪水从山中拥滚而出,许多小一点的石块甚至随洪水滚流到二三十里之外,到达沿河的蔡郭村樊家村一带。赤水一带的村民都知道:通电以后打机井深井,程高村、江村、蔡郭村、樊家村等村庄打机井非常困难,因为地下石块太多,有些石块太大几乎没有办法。就是在我们赤水街街北,打井也会遇到大石块。

这是今年洪水村一带赤水河出现的瀑布。

到清嘉庆年间,赤水“河身渐高,桥眼壅塞,水难畅流,以致堤岸屡决,淹没良田无数,赤水南北,几成水乡泽国。”赤水河上的大石桥也全被掩埋于地下,至清道光12年(1832),在原桥之上又砌石增高,另造一桥,始形成两桥叠压之势。下桥至今354年多,上桥至今189年多。上下桥两层,各有桥孔九眼,桥孔大小基本相同。桥长70米,宽5米,上下两桥各高3米左右。两次两桥建筑情况,除过渭华两县县志记载而外,应该还会有石碑记载。我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六七岁的时候,有个戴眼镜拿个记事本的人来到我家,说别人介绍我父亲是教书先生,当地的文化人。他想通过我父亲了解赤水石桥的情况。我记得我们一块到桥东路北,在那儿立块石碑,还用砖块砌了一个一人多高的小碑楼,碑楼破败并向北倾斜。我父亲用破布擦了擦石碑,他们一块看碑文,我记得那人还用笔记了点什么。那时我小不懂事,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关于石桥的石碑,可惜现在已无踪影了。

本文前我已提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赤水河东河西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赤水河床比两边高许多而渗水量很大,可以说,河两边都形成了流水渠网密布的现象。但是,当有两个历史发展的新事物逐渐到来之后,就要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了。其一是通电用电、打机井,用机器抽取地下水,特别是像陕西化肥厂打深井群和过量用水。其二是城市高楼建设、公路桥梁等等各项建设的逐渐兴起和用沙量的不断增长。不到二三十年的时间,赤水大小渠水密布的现象一扫而光。

1968年,我和我们一大批老三届中学生被送到农村。之后数年,我和我们赤水的劳动力,一人一把铁锨,即开始干起了挖沙卖沙的劳动。由于挖沙卖沙来钱快,再加上赤水河几百年的冲刷,赤水河内河外全是沙,而且全是颗粒大、又白又亮的白响沙、特高级沙。广受赞扬、广受欢迎!特别在改革开放之后,挖沙队伍不断壮大,挖沙事业日益兴旺。赤水河一带,到处车水马龙啊!一部分沙子运往火车站,再运往外地远方。大卡车、拖拉机装满赤水沙子,呼呼啦啦一年四季运往四面八方。当时不少的骡马车也加入到了运沙的队伍中来了。

图片中站立的人叫詹水龙(已过世),我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时它是副书记,我们一块参加了大队的挖沙卖沙劳动,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刚挖沙时的赤水河河床。

我把挖沙卖沙说得这么热闹,是因为我要引出一件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的奇事怪事。当时我们只知道,沙子使我们农民增加了收入,支援了城市交通等各方面的建设。但谁能想到:仅仅二三十年时间,随着沙子一车又一车拉走,河床一点又一点下降,埋在地下的、将近二百年的桥下桥被挖出来了,桥下桥重见天日,桥上桥景观远近闻名,四里八乡人人震惊啊!我曾在网上看到:上海有一个人,曾打听从上海到陕西渭华赤水桥上桥的路线图。他也想到此一看究竟。

上面这两张照片是今年十月,即前几天我回赤水老家拍照的。桥下桥的桥眼,以前成人可以直立而过,现在几乎冲平了,弄不好桥下桥又要掩埋于地下了!

写于渭南师院

2021/11/3

    栏目排行

    全站排行